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69节 (第1/2页)
??遣词用字,也十分贴切、生动、传神。用语俚俗,本色拙朴,风致别然。格调诙谐幽默,轻松悦人。
??尤其是这个“肿”字,用得极为传神。
??给人的记忆十分深刻。
??“奇怪,奇怪!”白易深锁眉头,静心沉思。
??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诗歌的诗。
??这种诗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﹑不拘于平仄韵律。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,也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。
??“难道这是一种新的诗体?”
??白易猛得一惊。他为自己刚才的想法感到吃惊。新的诗体?今天无意中竟然发现了新的诗体?
??他不想下这样的判断。可这诗的确与传统的诗区别甚大,却又绝不是乱写一气的五字短句。
??这首诗的作者是无心插柳,还是有意为之?
??难道华国还隐藏着一位诗词大家?
??这些疑问白易一时也想不明白,他决定先去与那些诗坛朋友共同探讨一番再说。
??他想了想,然后把自己刚刚对这首诗的理解总结了一下。在诗歌天地新建了一个帖子发了上去。
??这首诗下面的跟帖评论都是嘲讽这首诗的。他有些看不下去了。
??白易在华国诗坛的影响力那是非常大的。他的帖子刚一发出,就引起了网友们的惊呼。
??他在诗歌天地是实名注册的。
??“哇!不是吧,白大师居然发贴了。这是大新闻啊。”
??“白大师发帖了,赶紧过来围观。”
??“看看白大师写的是什么?难道是新诗?”
??“咦,这是对那首‘咏雪’的赏析?”
??“还真是。哇靠,原来这首‘咏雪’这么不简单啊。我就说为啥看了之后就忘不掉呢。”
??“哈哈!这首诗果然不一般啊!”
??“居然被白大师如此推崇,这是要发啊。对了,这首诗到底是谁写的啊?”
??“不知道嘛,去问问原先那个帖子的楼主。”
??“……”
??李凡的微博粉丝也看到了白易的赏析帖子。
??“哇靠,还真有大师赏析啊!而且还是白易大师。”
??“原来这首诗还真是不简单啊。怪不得李凡那厮会同意我们发到诗歌天地来呢。”
??“看白大师这么一分析,我总算明白我对这首诗是一种什么感觉了。”
??“我也清楚了,这首诗看了之后过目不忘,很容易流传啊。”
??“走走走,再去李凡的微博刷屏。那厮不厚道啊,写个诗也不说清楚。”
??“对,同去。太可恶了嘛。不过,现在看来,那厮真的会写古诗?”
??“不知道嘛。不过这种诗好是好,却终究难登大雅之堂啊。”
??“想那么多干嘛。先去刷了屏再说。”
??“哈哈!有道理。”
??“……”
??……
??微博又一次被粉丝刷屏了。
??李凡却是心情舒畅,“你们这群家伙,终于知道我不是胡乱写诗敷衍你们了吧。”
??随后,他也看到了诗歌论坛上白易的赏析帖子。
??“大师就是不一样啊,短时间内就分析的这么准。”
??这首诗在前世被称之为“打油诗”。不过却不是一般的打油诗,而是一首名垂千古的打油诗。
??而这个世界还没有这种诗体出现。
??说到这首打油诗,那可是大有来头的。
??相传,在唐朝的时候,有一个姓张的人以卖油为生。人们称呼其为“张打油”。在某年冬天的一日,时逢大雪,满目皆白。可能是生意清淡,也有可能是张打油心意较高。
??他便学起了文人骚客的那一套,以景吟诗。却不想他这一吟,便一鸣惊人。还因此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打油诗体,名垂千古。
??其诗曰:“江上一笼统,井上黑窟窿。黄狗身上白,白狗身上肿。”
??后人便把这种出语俚俗、诙谐幽默、小巧有趣。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﹑不拘于平仄韵律。要求的文学知识和格律不高,便于普通人口耳相传的诗,称之为打油诗。
??“张打油”和他的那首“咏雪”,也因此成为了打油诗之祖。
??当然,这只是一种传说。不过,这首“咏雪”从唐代开始就已经在民间流传,确是不争的事实。
??从唐代到现在,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年之久。自然有它特殊的艺术魅力。
??在唐代出现打油诗之后,打油诗便表现出了活跃的生命力,瓜瓞绵绵,不断发展。
??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,诙谐幽默,有时暗含讥讽,风趣逗人。
??这个世界,在唐代有没有打油诗出现。李凡不清楚,也无从考证。不过